(取自牛耳藝術-指揮 Sir Simon Rattle)
2009 兩年前造訪柏林愛樂,參觀了柏林愛樂的館,也聽了一場音樂會,但不是柏林愛樂。今年,柏林愛樂確定來台後,我在預售的第一天前半小時 (9:30am)便傳真購買,一直到下午約五點才接到通知可以買到8000元的票 (原本想買6000元的就好!)。很掙扎的買了二樓很後排的票,但是心裡還是很高興的準備去聽。
預購有送節目手冊一份,用買的300元,讓各位參考一下。
個人並不算是馬勒的喜好者,也不常聽馬勒的交響曲,看了之前新聞的簡介,才知道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是馬勒在創作時,似乎已經預知自己即將到生命的盡頭,詭異的是,當時馬勒的健康狀況良好,並於紐約愛樂指揮,為他的生涯帶來精采轉折。但是由於一年後即辭世,這交響曲即被視為是某種死亡的音樂性的暗示。當然,此曲中用了大量的double bass 演奏更帶來了令人感受到悲淒的壯烈感.... 不過,說悲淒,曲子卻又很美很美。尤其是結尾,出乎意料的竟然是如此的細微聲量,緩緩的輕輕的,好像在告別,又似是在述說馬勒平靜的心,矛盾得讓人難以放鬆,更難以從情緒中平復,因為平靜又衝突的感受,很.... 無法言語形容。
這首交響曲,很難選出我最喜歡的樂章。為什麼? 因為每章都有吸引人之處。就像一個人的情緒永遠都有喜怒哀樂,但是不管是哪種情緒,在音樂的領域中,只要能滲透人心,就會令人感動喜歡。我想,馬勒第九號,給我的就是這樣的感覺。
Gustav Mahler - Symphony No. 9 in D Major
(取自牛耳藝術)
以下還有幾個觀察,可以提供大家一點想法:
團員就位的觀察
低音大提琴、豎琴、打擊組的人員,從7點我入場後,就已經看到這些人已經在舞台上就位。有的是認真的在做最後的練習,有的就是先坐在位置上準備。這部份,平常在聽音樂會是比較少見的,不知道是因為大型樂器的人員先就位可以減少樂器的調音等,或是因為大型樂器的人員就位需要比較多的時間。總之,一進場看到double bass 10支,harp 2支,percussion team 約3-5人已經就位的情況非常令我驚訝。
場地的觀察
這次的整個場地個人覺得最不一樣的是燈光與麥克風的架設。因為連音樂會後都不能照內部,所以無法有圖有真相,只能用形容的,再讓各位自己想像...... 首先,燈光部分,因為這一場是要在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同步轉播全球,並同時在台灣三個地點同步,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音樂會後我走到前面認真看,在樂團的上方其實架了整整五排的鐵架來架設燈光 (台上的團員大約100人)。另外,其麥克風的數量與牽線的作法,也是我之前沒有經歷過的,第一排的收音麥克風在左中右特別又架設三支延伸到觀眾席的第三排左右,後面大約還有三排的收音麥克風 (線吊得比較高我算不出來到底有幾支?) 。我想要從這樣的觀察了解收音的方式與考量.... 不過,這大概要在以後碰到專家時再詢問看看囉!!
錄影設備的觀察
唉~ 還是老了!! 離開前認真的接近錄影(轉播)機器看了一下,記下來這是 Fujicom 的機器,不過靠腦袋記下來的機型跟型號還是舊硬生生的忘了!! 除了原本音樂廳正中間就有一支外,使用 Fujicom的設備大約有五支。在二樓30-31排正後方架設一支。三樓最前方兩側各一支。在舞台靠近右後方放在管風琴高度的地方有一支。我想四樓上方應該也還有一支,不過我看不到就是。
觀眾水準的觀察
這一場的觀眾水準,已經先活生生的設了很高的門檻,就是 "票價" 高得離譜。所以,今晚的觀眾,即使已經坐到二樓最後幾排,還是可以看到盛裝打扮的賓客,到處打招呼寒暄的企業主。連一開始從門口要進場時,就看到幾台電視台的攝影機,似乎是要捕捉名人來聽音樂會的畫面,當然我自己就看到很多名人,不過,也不便在此細述就是。
這次音樂廳 (或是主辦單位) 有提供一張需要注意的小細節,例如沒有中場休息、樂章中間不要拍手、等指揮轉身才開始拍手等。也許進來的文藝人士都能清楚此禮儀,樂章之間都能控制住不拍手,整場的 "噪音" (如咳嗽聲、東西掉落聲、說話聲等) 真的是非常少,僅在樂章中間指揮下來時,大家盡量咳嗽及放鬆 (雖然是OK的,不過老實說還是有點點吵)。
只有兩點我還是想要提出來讓台灣的觀眾注意一下:
1. 拍手 - 第四樂章演奏完畢後,原本主辦單位希望等指揮轉過身再拍手,在那之前,就是希望藉由一點點的空白,讓觀眾盡情想像,讓樂團仍能持續在演奏的美好當中。不過,還是被一位"熱情" 的觀眾破壞了~~~~ 甚 是 可 惜! ! ! 就連我,也在感受指揮hold住指揮棒的那份情緒,不過卻無情的被迫提早消失.... 希望,台灣的觀眾能夠多多享受 "空白" 及 "停留" 的美好,不要老是自己衝出來想當第一個拍手的人,有時候這樣做不是告訴人家你有多喜歡這首曲子,而是被人嫌棄不懂得欣賞這首曲子的結尾。
2. 拍照 - 每次總是有觀眾會偷偷的拍照或錄音,不管是用手機或是相機,我都很看不慣。今晚發生在我們這排,有對應該是日本人之類的外國男女,那個女生就是拿著相機拍 (謝幕時),被認真抓拍照的工作人員看到,衝進來請她不要拍,這位工作人員英文還真是好,一連說了好幾次請她刪除照片,還非常嚴厲的請她全部刪,這位女生刪了後工作人員還認為她有偷留幾張,兩人的對話真讓我覺得工作人員太盡責了!! 不過等到她們講完,我去問了一下已經全走完了可以拍舞台嗎? 答案還是不行。我想拍 "燈光" 架跟 "錄影器材" 啊!!! 她的回覆就是... 進到觀眾席內所有室內的都是不能拍低~~ 大家知道了嗎?
曲目: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1. 第一樂章:從容的行板
2. 第二樂章:採用慢速蘭德勒舞曲的節奏。帶點笨拙且非常粗獷地。
3. 第三樂章:戲謔輪旋曲(非常快的。非常固執地)
4. 第四樂章:慢板(非常緩慢且然有所保留地)
同步轉播相關新聞:
活動 (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gbuy123/article.php?pbgid=91223&entryid=648784
新聞稿 http://www.mna.com.tw/showpic/BPO%20同步轉播新聞稿-d.pdf
(取自TVBS 新聞網路圖片)
11/18 音樂會後相關新聞:
拉圖 "一定再來台灣"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2829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