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終於"提起勇氣" 到歷史博物館去排隊朝聖
為的是據說以後再也沒有機會能有一個地方可以一次看足 "16幅"米勒真跡
所以身為幸運的台灣人,在不用坐飛機之下
當然可以犧牲一下自己很討厭的排隊,去觀賞一下大師的畫作
在戶外排隊了近一個小時半,終於進到館內
展覽廳分為三區,米勒 (Jean Francois Millet) 的畫放在第二區
因為排了很久,所以直覺要先去看米勒,等看完後再慢慢看另外兩區
這個策略事後想想是對的,因為一開始看精神是比較集中的
晚禱 (The Angelus) 和拾穗 (The Gleaners) 是展覽最主要的兩幅
特別以 "蒙娜麗莎的微笑" 等級 - 玻璃帷幕框特別保護起來分放兩邊
其實以這兩幅畫來看,我比較喜歡晚禱
因為它有一天結束祈求平安的詳和感
而拾穗卻有女人在那個時代辛勞的滄桑感
尤其是米勒的每一幅畫色彩都是很誨暗的
所以看畫的心情其實是很沉重的
我比較偏好的是 "紡紗女"
其實她臉上的表情是憂鬱的
但是我不得不說這竟然是我看到米勒畫作中唯一天空有透出一點點光亮的
而且紡紗女的動作算是有動感的 隱約可以看出一點生氣
從他的畫作再觀察
由於米勒自己主業是畫家,但是光靠畫養不起一家人
所以副業是農夫 (他自己的爸爸也是農民)
生活並不富裕,因此用色也會偏深偏暗
反之 ,看到有其餘畫家用色大膽色彩繽紛時
我也會特別看畫作簡介,果真有描述到作者出身於"富裕之家"
小小的觀察,似乎得到了點印證
也許有錢才能買很多不同顏色的顏料
配出來的顏色才能比較細比較豐富
其實我覺得米勒是有點在乎別人想法的
雖然他初期的畫不怎麼好看
他卻說自己不怕別人評論說他那時的畫不成熟
但是我認為他畫得很好的裸女 (一對裸身的情侶戲水後牽手上岸) (疑似米勒妻子的裸背畫)
他卻因為別人評論他是個畫裸女的畫家
而不再畫這個系列
就像我看他的畫,雖然很平和
但總是很拘謹很拘謹,看不到多少生命力
而且人物都是低頭,背對,或是陰鬱的表情幾乎是沒有例外的
以上是我一點點的觀察
如果你也看過他的畫,是不是可以告訴我
你覺得米勒的"春天"真的像春天嗎??
全站熱搜